跳至主要內容

    淺談標準化降水指數(SPI)

    淺談標準化降水指數(SPI)

    胡文志
    2013年9月

    某一地點或區域的雨量如果長期不足,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乾旱,影響當地的水資源、農業和社會經濟活動。由於不同地區的降雨量差別很大,乾旱的概念亦各有不同。為了更有效地評估乾旱現象,世界氣象組織(WMO)建議採用標準化降水指數(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, SPI)監測乾旱的嚴重程度。
    簡單來說,SPI是一個標準化指數,相對於當地雨量的長期氣候狀況,反映某觀測雨量可能出現之機會率。SPI負值代表雨量偏少,而SPI正值則代表雨量偏多 。乾旱嚴重程度可根據相應SPI的負值大小來劃分等級,SPI負值愈大表示乾旱愈嚴重。例如,SPI負值大過2一般被定義為重旱級別。
    SPI的另一個特點是可應用於不同的時間尺度(如3、6、12、24個月雨量等),以分析乾旱現象對各類水資源需求的影響。例如,SPI-3考慮三個月的雨量狀況,雨量異常一般只影響土壤含水量或農作物收成;而SPI-24則描述持續兩年的雨量狀況,時間相對較長的旱情,可能導致地下水、河川流量和水塘蓄水量不足等情況。
    SPI的好處是它只需要利用雨量來計算,而且也可用來比較不同氣候區域的旱澇情況。有關SPI的計算和應用詳情可參考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。世界氣象組織的指引手冊
     
    圖一
    圖一   1947至2012年期間香港SPI-24的變化
    QR code